热门搜索:红烧肉 江山一片红 长征鸡 将军鸭 鸿运当头

您现在的位置:
一路走来,那五岁的小乞丐
发布时间:
2015-08-19
来源:
第一部分:一路走来,那五岁的小乞丐
●母亲在讨米的途中生下她,她五岁时开始行乞……
●为了讨到更多的米,她学会唱“赞土地”……
●10岁时,她有了自己的姓名——汤瑞仁……
1930年的阳春三月,湘中山区的天气微寒而湿润。在湘潭县一个叫银田寺的地方,照例是一派繁忙的春耕场景。劳作是中国农民与生俱来的天性,尽管那时耕作的是靠天田,尽管他们对一年下来的收成心中没底。但有田种就是希望,庄稼人还能图啥,也图不了啥。
“山歌易打口难开,石榴好吃树难栽。 杨梅好吃在高岭,鲤鱼好吃在深塘。”
有人喊起了山歌。湘潭的民歌与浏阳民歌韶调一样,浑厚,高亢,山里人爱唱山歌,尤其喜欢在耕作的时候放开嗓子喊,此时,听歌的与唱歌的,暂时忘记了饥饿与疲惫,歌声此起彼伏,在春日里荡漾。
三月开始,背着米袋往银田镇的人照例也多了起来。方圆几十里地,数银田镇的富人多,当地有一首民谣:
慈佑庵的钟
铁皮桥的风
富人出生银田寺
叫化子住韶山冲
邻近的乡村无田可耕的穷人似乎只有讨米一条活路,通常男子乞讨是背着一条白色的布袋,妇女乞讨则是在腰间系上一条围裙(四方布巾,系在腰间,形成一个布袋子),他们从蜿蜒的乡间小路聚拢来,到银田寺后又四散开去,“叫化子讨米不同路”,他们有各自计算好的路线。
晌午时分,太阳躲进了云层,空气显得有点闷。一位妇女挺着大肚子,朝着一栋深宅大院,艰难地挪动着脚步,脸上豆大的汗珠向下滚落,表情看上去十分痛苦,她的腰间分明系着围裙。这是一彭姓地主家的房子,这名妇女刚刚踏上台阶,准备伸手拍门的时候就瘫坐在地上,“我不行了,快来人救我。”四周没有一个人,人们都还在田里忙着,但在她虚弱无力的喊声之后,门开了,一名长工出来后,得知这名妇女快要临盆,便赶紧跑向里屋报告。
想进到大院里面生孩子是不可能的事情,很快,这名长工便带着失望的表情出来了。但他把妇人扶到了不远处的一间柴房,铺上厚厚的一层稻草,按照她的要求拿来了一把剪刀,一盏油灯,烧好了一盆开水。
一声响亮的啼哭在地主家的柴房里响起,孩子顺利降生了,这一天是1930年农历3月13,这名长工拿出一件洗干净的白色内衣,撕成几块,帮着妇人把婴儿包裹好。妇人告诉长工,她姓刘,没有名字,认识她的人都喊她刘氏,家住如意亭。
“给孩子取个名字吧。”长工说。
“就叫银妹子吧”,刘氏用微弱的声音说,“带个‘银’字,兴许将来会有钱哩,过个好日子,不做叫化子。”
银妹子就是我们要写的汤瑞仁,如今韶山毛家饭店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,汤瑞仁是她10岁以后取的名字,“银妹子”这个名字带着母亲刘氏的美好心愿被叫了整整10年。刘氏与一代伟人刘少奇的家有很亲的关系,按辈份,她喊刘少奇的母亲是姨,丈夫汤有雨参加过辛亥革命,曾任湖南49镖镖长。1925年,共产党员李耿侯患疟疾寄居在刘氏家里(后为了保证安全,又将李耿侯转移到一所庙里隐藏起来),得到了刘氏的悉心照顾,在李耿侯的劝说下,刘氏加入了地下党,与李单线联系,但随后不久,听说李被捕了,刘氏也就与共产党失去了联系。银妹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,一个姐姐,家里孩子多,又无田可耕,自然落到了讨米要饭的田地。
银妹子出生的当天下午,母亲刘氏就抱着她从银田寺赶回如意亭,走了十多里地的路程。临走前,好心的长工从彭姓地主的手里领取了一升米,充抵他的工钱,他把米倒进了刘氏的围裙,送了她好长一段路,并叮嘱她说,今后有什么难处就来找他。
银妹子的出生使得刘氏一家吃饭更成问题,在银妹子出生一个星期后,母亲刘氏便开始背着她四处乞讨。湘中的穷人们编了个顺口溜:
正月才讲起,二月吃借米。
三月餐打餐,四月难过关。
五月借团谷,六月饿发哭。
七月禾熟了,八月吃半饱。
九月吃红薯,十月了得住。
十一月没得钱,十二月过不得年。
对于无田可耕的刘氏一家,她盼不来七月的禾熟,也没有了九月的红薯,一年四季有哪一天不外出乞讨,一家人就“冒”得饭吃。在银妹子出生后的第三年,这年6月29日至7月15日,当地连续半月大雨,大部分河堤塘坝被冲溃,韶山、如意亭和银田寺的稻谷大部分失收。1934年5月13日至9月3日,110天无雨,损失十之八九,灾民以野菜、观音土充饥。讨米变得更加艰难,银妹子跟着母亲吃野菜和草根,家境的窘困使得母亲含泪把姐姐送给了人家做童养媳。
1934年,银妹子的两个哥哥都被抓了壮丁,祸不单行的是,之后参加抗日的父亲汤有雨上山侦察,被日本鬼子发现,在经历了严厉的拷打后,又被砍断了双腿,一个人鲜血淋淋地爬回了家。
刘氏病倒了,再坚强的人也经受不了命运的轮番摧残。在银妹子五岁的时候,一天早上,母亲刘氏给她系上围裙,叮嘱她往房子多的人家走,往大户人家走,不要走得太远,到了下午就要照原路往回赶,天黑之前一定要赶到家,能讨多少算多少。银妹子懂事地点点头,母亲把她送到村口,一再叮嘱她过了晌午记得要按原路返回,银妹子照着母亲带她走过无数遍的路,走出了如意亭,当她回过头来时,她看到母亲的泪光在风中闪亮。
银妹子一路走来,瞅着往房子多的人家走,她倚着大户人家的门框,不敢敲门,只有等到屋子里走出人时,才怯怯地小声说:散一点,散一点(讨一点的意思)。银妹子终于讨到了一些米,她非常高兴,心里想着回到家让母亲一起高兴,就这样,她继续向前走,过了晌午竟忘了往回赶。
不知不觉,银妹子走到了当年母亲在那里生下她的彭姓地主门前。门是开着的,银妹子左等右等不见有人出来,她探头望了望,决定往屋子里面走。房子好大,当她穿过天井走到第二排房子的中央时,突然窜出几条高大凶猛的狗,“汪汪汪”地狂叫着扑向银妹子。银妹子吓得跌倒在地上,几条狗一齐咬向她,把她拖到门外。银妹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惊动了在远处干活的长工,他飞快跑过来抱起了她,鲜血染红了她的裤子,“小妹子,你叫什么,家在哪里?”
“我叫银妹子,我家在如意亭。”银妹子哭泣着,断断续续地回答。长工的眼睛一颤,“你妈妈是不是姓刘?”
长工给银妹子敷上自己采的草药后,将受伤的银妹子背回了如意亭。母亲抱着她泣不成声,银妹子却说:“妈妈,我讨到了米,是那些狗咬我时泼掉了。妈妈,我的脚好痛。”
这天夜晚,母亲将银妹子搂在怀里,讲起了故事。传说韶峰上有三个漂亮的姐姐修炼成仙。大姐名叫慧云,二姐名叫芳云,三姐名叫丽云,三姐妹都长得十分漂亮,且能文能武。有一天,丽云在庵后药园中习武,没想到从墙头上翻过来一位白头老翁,嬉皮笑脸地扑上来调戏她。丽云吓得三魂丢了两魂,赶忙叫两位姐姐过来搭救。慧云早就在窗口看到了这一幕,知道是盘祖无赖,便心生一计。慧云在头发上糊些白灰,在脸上涂些锅灰,打扮成老太婆的模样,出门就问:“谁家的顽童?休得无礼。”盘祖哪知内情,见这位“老太婆”称他是顽童,气得胡子发抖,反问道:“老子盘祖寿高八百岁,到底是哪个无礼?!”慧云不甘示弱,吼道:“你八百岁算老几?!月中丹桂是我栽,九曲黄河是我开;张果佬二万八千春,他爹妈成亲我做媒。”说着,提脚狠狠一跺,说时迟那时快,一脚跺得地动山摇,轰隆一声,只见韶峰下沉了八百多丈。
没过几天,天边飞来一只凤凰,丢下来一封天书,慧云三姐妹照着天书上的文字念了一遍,腾云驾雾上天去了。原来,这三个姐妹是天宫里的侍女,因为做事粗心大意,打扫天庭时,扭歪了盆景里的灵芝仙草,被王母娘娘贬下凡间苦度,所以韶峰的主峰又叫仙女峰。
说完这个故事,母亲抚摸着银妹子伤痛的腿说:“现在受苦的人不等于一辈子都受苦,赖八先生说了,银妹子将来会大富大贵,你现在跟那三个漂亮姐姐一样是在修炼。”
赖八先生是附近庄子上的算命先生,双目失明,但对每个人的运程掐算得特别准,所以方圆百十里地的人都找他算过命,在银妹子周岁的时候,母亲背着她找到赖八先生掐算过。银妹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在她幼稚的心灵里,开始幻想三个漂亮仙女的模样,也渐渐意识到吃苦受难不一定是坏事,吃苦的人将来会大富大贵,过上好日子。
半个月后,银妹子的脚基本上不痛了,她便吵着要去讨米。现在也就指望她了,母亲长长地叹息了一声,给她准备了一根打狗用的棍子,又让她上路了。
远处有人敲着竹板唱了起来:
“哎哩呃!
农民头上三把刀呀
税多租重利息高哟!
农民眼前三条路呀,
逃荒讨米坐监牢啊……”
声音厚重低沉,唱得悲悲切切,如泣如诉。银妹子听不懂,但她意识到唱那歌的人也一定是可怜的穷人。她想,“我一定要讨好多好多的米回来,让一家人都有饭吃。”
银妹子在讨米的日子里一天天长大,由于她年龄小,在外面讨饭也会有被人欺负的时候,好几次她好不容易讨到一些米,但却被别的要饭的强行夺了去,急得她嗷嗷大哭。后来,银妹子结识了几个讨米的伙伴,她们也都没有真正的名字,银妹子那时就称呼她们是彭姐姐、易姐姐和宝姐姐。她们四人开始结伴到更远的地方去讨米,宁乡、湘乡都留下了她们乞讨的影子,由于人多,她们在一起讨到的米再也没有被人抢走过。她们晴天讨,雨天也讨,几乎从没有间断过。碰上下雨天,淋湿了衣服,几个人便捡些木柴,找一个避雨的屋檐,把衣服烤干了继续赶路。幼小的银妹子为此感冒了好几次,全身冷得直打罗嗦,那时候生病了不像现在医疗条件好,就算有医生看病,讨饭的穷人家也请不起,每次生病,母亲刘氏也就只能煮些姜汤让她喝下去,头痛了就泡点盐水给她喝。奇怪的是,银妹子每次都很快好过来了。
要饭毕竟是要饭,空着肚子是经常的事。有一天,她们没讨到饭吃,就趁无人的时候,跑到地里偷黄瓜和萝卜吃。银妹子一口气吃了好多,突然间感到天昏天转,口吐白沫。这下把伙伴们吓坏了,赶紧把银妹子送回了家。母亲告诉她,空着肚子不能吃萝卜,吃多了就会吐白沫,以后记得要讨饭吃,实在讨不到饭也要把生冷的东西煮熟了才能吃。
银妹子记住了母亲的话,她与伙伴们一起再没有饭吃的时候,就把偷来的南瓜和圩头,拿到穷人家去煮熟,与穷人家的人一起分着吃。四个人中,银妹子年龄最小,讨饭时通常是让银妹子上前,讨来的饭在碗里分成四份,每人一份。
尽管是在要饭,但在银妹子幼小的心灵里,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,一次,四个人讨饭来到了宁乡,宁乡有一个大地主,房子共有六排,每排有七八间,总共有几十间房子,相对于其他的地主来说,这户地主对待要饭的是最好的了,他每次都给你饭吃,还让要饭的住在柴房,垫上稻草,盖的也是稻草,尽管这种生活和睡眠方式对今天的我们来说,有点不敢想像,但在那个年代,远在异地要饭的孩子能享受到这种“待遇”,已经是感慨不尽了。离开宁乡时,银妹子朝地主家门前的池塘时扔下一块石头,心里暗暗发誓,将来我也要砌这样大的几十间房子,做个大地主。(六十年后,她要盖上几十间房子的誓言变成了现实)
讨饭最好的光景是在过年。解放前,如意亭、韶山冲一带过年最为热闹,主人家也最为“大方”。每年春节,村里人以庙会组团戏耍龙灯。帮竹篾扎成龙头、龙腰和龙尾,通常为九节,糊上皮纸加以彩绘,再用红布或黄布绘上龙甲联成龙身,配以大锣、大鼓、彩旗、小乐队等沿户玩舞闹新春。舞龙花式多样,有“赵公踩虎”、“二龙戏珠”、“天下太平”等七十多种。有的灯会配有舞狮,由两人配合戏耍,一人头带土地爷脸具到各户赞唱吉祥语。如“狮子耍得急,手里拿支羊毫笔,上写‘天官赐福’,下写‘出行大吉’”。“狮子来到贵府前,特向主家来拜年……”主家高兴,赏红包致谢。
每年春节的初一到十五,银妹子可不想闲着。有饭吃的人家的小孩盼望着过年有新衣服穿,有好吃的、好玩的,还可以跟着耍龙灯的队伍四处逛悠。而银妹子盼望过年是能讨到更多的米,而且每到一户有钱的人家,主人的脸色比平时好看多了,散的米也会比平常多出一倍。但过年讨米对要饭的孩子来说,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那就是你必须学会“赞土地”。“赞土地”是当地的方言,也就是每到一户人家,你得就主人家见到的东西赞颂一遍,多说些吉利的好听的话。母亲刘氏将赞土地的词教银妹子唱,银妹子听了几遍,就学会了。
初一一大早,银妹子系上围裙出门了,母亲在她走时放了一卦鞭炮。大年初一出行时燃放鞭炮是当地的一大习俗,喻意在新的一年里会红红火火,这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有这一说法。银妹子来到了邻近一两里地的一个大户人家门前,平时讨饭也来过多次了,但过大年还是第一次来,银妹子开始唱起了“赞土地”:
阳春行到地坪中,我把地坪赞一轮。
地坪边上一条沟,下雨就是水淘淘。
阳春行到阶梯边,又把阶梯赞一遍。
两边阶梯一线长,红漆梁柱在中央。
左边梁柱是檀香木,右边梁柱是紫檀香……
这家主人认识银妹子和她的母亲刘氏,银妹子是大年第一个来“赞土地”的,主人一高兴,就盛了一碗米倒进了她的围裙。银妹子兴奋地继续往前走,来到又一个大户人家,主人正在堂屋隔壁的杂屋里生柴火,准备烧好茶招待新年里的客人。银妹子走到堂屋就开始唱起了“赞土地”:
阳春行到堂屋中,又把堂屋赞一轮。
赞您的堂屋四只脚,中间摆的红漆桌。
左边坐的诸葛亮,右边坐的是刘伯温。
上面坐的是读书人,下面坐的是农民。
“赞土地”是走到哪“赞”到哪,千万不能停下来,一直要“赞”到主人去盛出米来为止。见主人还在杂屋里生柴火,银妹子便一边唱着一边走到杂屋门前:
赞你的茶壶墨黑黑,烧成茶来待人客。
炉筒钩往上推一推,咸鱼腊肉堆成堆。
赞着赞着发了财,老板散出白米来……
新年的第一天听到赞语,主人通常都会很高兴,这在脸上的表情可以充分表现出来。“细伢子,这么早啊。”主人转身去盛米,米缸就在杂屋里头,趁主人正在量米的时候,银妹子赶紧说:“加一加,发一发。”主人听了一乐,为了图个吉利,量了一大碗。
走了七八户人家,银妹子的围裙里就装满了米,她稚嫩的身躯显然有点吃力,但她内心的喜悦却无法言表,这可是讨米的日子里最开心的一天,看着洁白的米粒,银妹子感到回家的路程缩短了许多。这样的好日子维持了好几天,正月初六过后,年味渐渐淡了,也有的主人对“赞土地”显得不那么热情了。一次,银妹子照例在一户人家“赞土地”,主人有点没好气地说:“走吧,走吧,今天一天都来了好几拨了,你过几天再来吧。”
碰上这样的主人,银妹子也不愿退缩,讨米的人哪能不厚着脸皮,她又按照母亲教的唱了起来:
“我初一走十五落,
赶在这个时间打飞脚,
我过了十五再来行,
你们说我是流民。”
这家主人终于转身去盛米,银妹子的脸上也浮出成功后的喜悦。
春节眨眼间就过去了,银妹子也长了一岁。她小小的年龄跑遍了十里八乡,胆子也越来越大,完全不像是一个六岁多的女孩子,甚至以前的宝姐姐和易姐姐她们讨饭都听她指挥了。碰上大户人家,就由宝姐姐和易姐姐缠着主人多散点米,银妹子就趁主人不注意,溜进装米的屋子,捧几捧米塞进围裙,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出来,如果被主人发现她偷了米,她撒开腿就跑,气得主人在后面大骂,而她们几个跑远了,估计没有人追来,就会笑得上气不接下气。
谷子成熟的时候,银妹子的主意也有了,这段时期她带着宝姐姐和易姐姐,讨米只是一个幌子,她们在田野间游荡,只要地主家的田冲里没人来,她们赶紧跑下田,拼命用手去捋谷子,这比上门要饭强多了,不用一天跑很远的路,也不用看主人家的脸色,金灿灿的谷子似黄金一样,刺激着她们的内心的兴奋。远远地看见有人走过来,她们便迅速躲避到附近的林子里玩耍,等来人走远了,再溜出来。
偷地主的谷子偷出了胆量,她们偷黄瓜,偷红薯,但她们只偷地主家田地里的,虽然她们懂得的大道理不多,但在她们幼小的心灵里意识到,因为自己家里穷揭不开锅,对穷人的东西绝对不能偷,她们同情比自己更穷的人。一次,她们几个偷了好多红薯,每人分了满满一围裙,高高兴兴地往家走,一路上嚼着红薯。在回家的路上,碰上一个衣衫褴褛、面容肌瘦的妇女背着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,小男孩饿得直哭,“妈妈,妈妈,我要吃红薯……”
银妹子从围裙里拿出一个红薯出来,递给小男孩。小男孩接过去就啃,样子似乎是饿极了。“毛伢子一天多没吃东西了,他爸爸去年被日本鬼子打死了,家里没了劳力,我又长年害病。”小男孩的妈妈有气无力地说。
银妹子幼小的心里突然一片潮湿,她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两年前母亲背着她四处要饭的情景。她鼻子一酸,眼泪也跟着流了下来,她把围裙里的红薯全部拿出来,装进了这名妇女的围裙。“好人有好报哦”,这名妇女把小男孩从背上放下来,“快给姐姐嗑头。”看着银妹子的举动,宝姐姐和易姐姐也赶紧把红薯拿了出来。
银妹子带着空荡荡的围裙回了家,母亲知道了她把红薯送给了更穷的人,眼睛里有了异样的光彩,“银妹子,赖八先生说的话一定能灵验,你将来是大富大贵的命。”
在银妹子8岁的时候,命运有了小小的转机。这一年,被抓了壮丁的两个哥哥趁机跑了出来,经历了千辛万苦总算回到了家。母亲刘氏跟人学着做柏香,供寺庙里卖,也能贴补点家用。母亲刘氏将银妹子送给了几十里外的姑姑家,但她住了一个星期之后,一个人跑了回来,跑了两天两夜,她离不开相依为命的母亲。跑回家的银妹子后来被离如意亭两里地的一家私塾先生看中,私塾先生的媳妇生了小孩子,他找到刘氏,请银妹子去他们家摇摇篮,以后就帮他们照顾小孩子。
银妹子告别了乞讨的生活,不用再风餐露宿了,私塾先生一家对她非常好,她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摇摇篮,等孩子睡着了再帮忙拾拾柴火。学堂就设在私塾先生家的一间大房子里,共有八个学生,最多时有十多人。银妹子一边摇着摇篮,一边听学生读书,朗朗的读书声十分入耳,听着听着,银妹子也跟着一起轻声地念。
私塾先生有一个女儿,姓苏,比银妹子高出一头,穿着长裙,银妹子觉得非常好看,私熟先生让她喊姐姐,银妹子嘴巴甜甜地喊她“漂亮姐姐。”银妹子想起了自己的亲姐姐,做了别人家的童养媳,不知道能不能吃饱饭,会不会经常挨打,她想念姐姐。
漂亮姐姐远在长沙读书,银妹子不知道长沙在哪个方向,只听说那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地方。漂亮姐姐差不多两三个月才能回来一趟,每次回来住上十多天,银妹子喜欢听她说话,她说话的声音好听,而且经常说男伢子与女伢子地位应该是平等的,女伢子不应该从小裹脚,也应该自力更生,下田劳动。她还看了看银妹子的脚笑着说:“你没有裹脚,算是新女性。”银妹子的脚好大,在她五岁的时候,本应该开始裹脚了,但每天出去要饭,脚走起路来生痛生痛的,想裹也裹不成啊。银妹子第一次听说长着一双大脚是好事,是新女性,这天晚上,她做了一个甜甜的梦,漫山的映山红开了,她撒开大脚丫在山上奔跑着。
漂亮姐姐见银妹子喜欢读书,有时就把她带到自己的卧室,教她认字。银妹子见她很有学问,有一天突然对她说:“漂亮姐姐,你能帮我取个名字吗?我想有个真正的名字,我不想人家叫我银妹子。”
“银妹子不好吗?那你想取个什么样的名字?”
“我也不想叫什么芳、梅、红、香的,你就帮我取个像男伢子的名字,我就想男女平等,男伢子叫的名字,我们女伢子也叫得。”
漂亮姐姐想了一会,就说:“你姓汤,就叫瑞仁怎么样?‘汤’字带水,‘瑞’字有‘山’,‘仁’字有‘人’,这样你的名字里就有水有山有人了,而且有点像男伢子的名字。”
“汤——瑞——仁……”,银妹子把这几个字反复念了几遍,“那我以后就叫汤瑞仁了,我告诉先生去,让他以后也叫我汤瑞仁,不再喊我银妹子。”
后来,漂亮姐姐从外地读书回来了,但时常会有一些年青人到她家里来,私熟先生对他们非常热情,他们在一起讲话时也不避开汤瑞仁。他们经常叫“革命”这个词,讲与日本鬼子有关的战争,汤瑞仁很恨日本鬼子,父亲的双腿就是日本鬼子给砍断的。从他们的谈话中,汤瑞仁听到最多的还有“毛泽东”、“杨开慧”这两个人的名字:他们是韶山冲的一对年轻的夫妻,在长沙读过书,现在带领穷苦农民闹革命,目的是要让所有的穷人有饭吃,有衣穿,后来,杨开慧还为了革命牺牲了。再后来,漂亮姐姐晚上经常出去,有人接送,说是去给农会的人讲课。她把教给农会的人唱的歌也教给汤瑞仁唱:
金花籽,开红花,一开开到穷人家
穷人家,要翻身,世道才象话。
今天望啊明天望,只望老天出太阳。
太阳一出照四方,大家喜洋洋。
只要有空,汤瑞仁缠着来私熟先生家的年青人给她讲革命的故事,讲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故事。从他们那里,她知道了韶山冲的毛泽东带领一群农民搞秋收起义,在井岗山建立革命根据地,紧接着又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,将来的理想是推翻旧社会,让穷人当家做主。他们还讲了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时,吃饭让妇女坐头排,说是妇女能顶半边天,革命就是要推翻旧的东西,恢复穷人的社会地位,提倡男女平等。汤瑞仁听得入了迷,“毛泽东”这个名字印在了她的心里。
汤瑞仁在私塾先生家里的日子过得飞快,她把听到的一些新鲜事情讲给一起要过饭的伙伴们听,教他们唱歌,他们都很羡慕汤瑞仁。汤瑞仁也渐渐地学会了做家务,但依然有不少的空闲时间,闲下来她就反复背诵听会的三字经、百家姓等。(汤瑞仁记忆力相当好,如今60多年前的事,她能记住是上午还是下午,《百家姓》、《增广贤文》可以倒背如流。)
突然有一天,私熟先生的女儿与一群年青人走了,说是到外地去宣传革命的真理,汤瑞仁难过了好长一段时间,她再也听不到这群大哥哥大姐姐给她讲外面的新鲜事情。随后,私熟先生一家也要走了,汤瑞仁再次回到了如意亭,回到了母亲的身边,与全家人一起住在租住的狭小的屋子里,这一年,汤瑞仁十三岁,母亲没再让她出去要饭,就让她跟着一起做柏香卖。
上一页
下一页
上一页
下一页
最新资讯
2022-04-12
2022-07-13
2021-12-31
2023-06-01
2023-05-27